一边是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未来年轻人养老压力陡增,一边是作为我国养老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去年运行首年普遍被认为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的现象。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动年轻人群积极配置个人养老金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提高年轻人参与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在此次两会期间提出《关于促进年轻人参与个人养老金配置的建议》,其中建议调增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至2万元,对低收入年轻人群体参与个人养老金发放财政补贴,并针对年轻人差异化设计产品,增加个人养老金提前取出的条件等。
推动年轻人参与个人养老金尤为重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占比逐年下降,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却不断上升。这些趋势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压力持续增大。
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2024年1月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全面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推动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不过,从去年个人养老金启动首年的“成绩单”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制度首年呈现“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的现象。
周燕芳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立达5000万户,参与人数已达2022年全国纳税人数的76.8%。但目前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而人均缴存金额仅约2000元,远远低于个人养老金账户1.2万元的缴存上限。投资人数仅占缴存人数的62%,实际投资人数仅为682万。多名参与试点的金融机构高管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首年试点结果未达到当初的预期。
如何突破这一局面?“在中国当前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推动年轻人群积极配置个人养老金显得尤为重要。”周燕芳说。
在她看来,中国年轻人正陷入日益严峻的养老挑战,他们应该是参与个人养老金的一大“主力人群”。从预测数据来看,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届时,如今30岁的年轻一代也将步入60岁的退休年龄,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5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38.8%,预计老年抚养比将达到53.2%,这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将需要承担起抚养一位老人的责任。而且,由于社会生育意愿不强,少儿抚养比出现下滑,年轻人口规模逐渐萎缩,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的养老负担。
“我们当务之急是鼓励年轻人尽早树立个人养老保障意识,并开始配置个人养老金。通过发挥个人养老金长期积累的优势,结合多样化的养老投资选择,年轻人可以为自己积累起一笔可观的长期养老财富。这不仅有助于减轻社会整体的养老负担,还能确保他们在退休后能够享受稳定、体面的生活。”周燕芳说。
年轻人参与有这些顾虑
周燕芳表示,个人养老金数据显示,年轻人尤其是90后虽然在开户人数上占整体的30%,但在参与配置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缴存和投资时均有所顾虑。这些顾虑表现在对个人养老金的不了解、制度本身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等方面。
“大部分90后年轻人乃至大部分中国居民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个人养老金账户,以及该账户的设立目的和意义。”周燕芳说,部分年轻人对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其他养老保险的区别也不清晰。部分开户者并非出于养老规划,而是被银行的送礼券、抽奖等开户奖励方式吸引。这也造成开户之后就不会有下一步的缴费及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动作,无法从本质上为养老生活进行储备。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说,周燕芳称,这是因为年轻人的长期养老储备意愿还不强。“部分90后年轻人缺乏养老储蓄观念,缺乏风险意识,未意识到未来养老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周燕芳认为,“这一方面主要由于他们认为距离退休还很遥远,没有做好养老准备;另一方面,则担心未来的经济形势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周燕芳认为,个人养老金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是造成其参与力度不强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激励不足、缺乏灵活性以及产品选择复杂三方面。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税收激励方面,周燕芳援引58同城日前发布的《2024年返城就业调查报告》数据称,90后的平均年薪主要集中在6万~10万元之间,即便中高端人才,平均年薪也仅为13万元。如此较低的收入,在个税起征点基础上加上专项扣除等,交不了多少个税。每年存满12000元个人养老金额度,很多90后实际上也难以享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
在账户灵活性方面,部分90后年轻人已迈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经济压力大,需要持有灵活资金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例如家庭成员生病、子女教育等。但个人养老金账户要求账户封闭运行,封闭期长达数十年,缺乏应急退出机制,只有达到退休年龄时、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形才能领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户缴存的意愿。
此外,对于大部分90后年轻人甚至大部分中国居民来说,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选择是一大挑战。“不仅仅因为养老金产品本身涉及复杂的金融投资和风险评估,更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经济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以及长期财务目标的决策过程。一旦完成账户开设,面对市场上超过750只个人养老金产品,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并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养老金的增值,是否能够在未来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周燕芳说。
四方面入手,增加年轻人参与率
针对上述痛点,周燕芳给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个人养老金的宣传,提升年轻人参与积极性。她建议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导,制定统一的养老金融知识宣教内容和标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鼓励各金融机构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养老金融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宣传方式上,她认为可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针对90后年轻人的特点和偏好,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提高年轻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加深年轻人对未来养老经济压力的认识。
二是加大税收激励,引导长期参与。“建议优先对税收优惠激励不足的低收入群体,尤其是缴存期超过15年的90后年轻群体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发放财政补贴,鼓励低收入年轻群体配置个人养老金、加强长期养老保障。另外,建议调增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至20000元,以加大EET模式(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免税,在养老金领取阶段征税)下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递延的激励效应,增加对中高收入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周燕芳提出。
三是,针对年轻人差异化设计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和灵活度。周燕芳表示,在保障资金安全和有效管控的前提下,建议增加个人养老金提前取出的条件,以满足参与人在发生重大变故及特殊场景下的应急资金需求。例如可以考虑将本人及直系亲属的重大疾病、伤残等特殊情况列为法定全额领取的条件。同时,探索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偿还债务等情形纳入部分领取的范围,以更好地平衡制度的刚性与灵活性,提高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优化服务流程,降低个人养老金的选择门槛。“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提供丰富优质的养老金融产品的同时,应提供更多便捷可及的养老咨询、养老金规划等专业信息服务,降低产品选择的专业门槛。在养老金交费和持有期间,提供医疗、养老服务咨询及绿色通道等增值服务,激励长期交费,提升客户黏性。”周燕芳说。
来源:第一财经